今年二月,美国国会山,一场听证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。一位航空专家再也绷不住了,音量猛地拔高,几乎是吼了出来: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!
这一嗓子,喊出了他自己,也喊出了整个美国精英层的心里话。他们比谁都清楚,这玩意儿,是过去七十年里,西方在天空上攥得最紧的那把锁。一旦中国自己把它给砸开了,天,就真的要变了。
美国人现在急得不行。但他们怕的,从来不是我们失败,而是我们眼看着,就快要成功了。
你不带我玩我就自己干
就在今年二月六号,美国国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,关起门来开了个会。主题很明确,就是“中国制造2025”。说是闭门会,可里头的火药味,怎么可能关得住。
会上,一个叫理查德·阿布拉菲亚的家伙,扔下了一句狠话。他是美国航空动力咨询公司的头儿,是这行里的顶级大拿。他说:“你要是把中国踢出局,他扭头就能自己造出喷气发动机来。”
这话一出,立马就炸了锅。这可不是什么小道消息,这是行业专家在国会山说的。这一下,算是彻底捅破了那层窗户纸,把西方世界心照不宣的焦虑,全给抖了出来。
他们怕的,不是中国现在还造不出来。他们怕的是,中国已经铁了心要自己干,而且已经干得热火朝天,眼瞅着就要成了。阿布拉菲亚说得更直白:“一旦中国建起了完整的喷气发动机产业链,我们就再也别想控制他们的军事节奏了。”
想想看,这可是美国几十年来最好用的一张牌。喷气发动机,就是战斗机和大家伙的“命根子”。谁捏住了它,谁就能让对方的飞机趴窝。
最后一架“海淘”战机
咱为啥非得拼了命自己搞这玩意儿?说白了,就是被逼的。这东西,学名叫涡扇发动机,是所有先进飞机的心脏。没这颗强大的心脏,你就是个空架子。
时间倒回2016年,四架崭新的苏-35战斗机从俄罗斯飞来。这是一笔二十亿美元的大单,谈了整整两年,过程那叫一个憋屈。所有分歧,最后都绕不开一个东西:发动机。
苏-35上装的AL-41F发动机,当时可是顶尖货色。咱们早就看上了,可人家俄罗斯咬得死死的,图纸不给,参数不卖,连单卖发动机这条路都给你堵上。
不是咱差钱,是人家压根就不卖给你核心技术。俄国人直接摊牌:要买可以,飞机整个拿走,技术一个子儿都别想。就这么拖着,还三番五次地涨价。
就在苏-35交付那天,咱们军方媒体发了篇评论,结尾那句话,真是道尽了辛酸:希望这是最后一次“海淘”战斗机。短短一句话,是中国几代航空人憋了几十年的那口恶气。
心脏病就得自己治
咱们的飞机能上天,可“心脏”一直受制于人。从最早引进苏联的,到后来我们自己仿制的“太行”发动机,推力总是差那么点意思,寿命也总是不够长。
买来的飞机,连修都得看人脸色,这根锁链拴在脖子上太难受了。咱们的宝贝歼-20,一开始也只能先装着俄罗斯的发动机,这叫“临时过渡”。可万一哪天人家翻脸,发动机一断供,我们最先进的战斗机就得趴在地上,那还了得?
这叫什么?这就叫“有身板,没底气”。所以,这“心脏病”,必须我们自己治。
于是,一个代号“峨眉”的项目横空出世,它的学名,就是涡扇-15。目标只有一个:给咱们的歼-20,换上一颗百分之百的“中国心”。这颗心,推力要够猛,性能要够强,还要能让飞机随心所欲地转向。
那扇门终究是关不住了
这东西到底有多难搞?从能抗住几千度高温的材料,到比蝉翼还薄的涡轮叶片,每一项技术,都是一座大山。这根本不是造一个零件,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整个工业体系的底子。
但中国人就是有股劲,越是封锁,越是要干。从2006年第一次点火试车,到后来军方大佬公开承认歼-20用上了国产发动机,再到今天,我们一步一个脚印,硬是把这座大山给凿穿了。
现在,让我们再回到美国国会那场听证会。那个专家阿布拉菲亚,嘴里反复念叨着“WS-15”(涡扇-15的代号),说它的推力直追F-22“猛禽”的发动机,还急着喊“再不阻止就来不及了”。
他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。一旦涡扇-15全面铺开,中国的战斗机就彻底摆脱了“心脏病”;我们的五代机,从里到外,每一个螺丝钉都将是“中国造”。
更让他们睡不着觉的是,到那时候,我们可能还会把装着“中国心”的先进战斗机,卖到全世界去。喷气发动机这个高端俱乐部,七十年来就那么几个老玩家。现在,中国不是在门口敲门,是已经一脚迈进了屋里。
那扇他们以为能永远关住的大门,终究是拦不住了。
结语
那位美国专家在国会山上的嘶吼,听着像是在求政府赶紧想办法围堵,但说白了,更像是一份技术封锁策略的失败总结。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,想靠封锁困住我们,最终只会逼着我们自己建起一座更独立、更坚固的堡垒。他们真正害怕的,从来不是我们做不到什么,而是我们一旦下定决心,就一定能做成什么。
配资炒股行情,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,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